文|周亚波
来源:毒眸(ID:DomoreDumou)
周六,爱奇艺独播剧《摇滚狂花》收官,这部颇具创新性的作品,再一次引发了一些讨论。
内容上的创新之外,“12集”和“爱奇艺的排播”也成了讨论话题:该剧10月11日(周二)上线,10月15日(当周周六)迎来会员大结局,上线时释出4集,随后日更2集,5天播完,速度相当快。
然而,这个速度并没有像以往一样诟病声居多,反过来得到了不少夸赞,有人表示,“爱奇艺排播真不错,其他家应当学学。”
快速播完的日期,定格在了10月16日前一天,除却众所周知的原因,《摇滚狂花》排播获誉,或许也在于剧集本身就是一个紧凑的 “新鲜故事”,适合去“一口气看完”;此外,它的阵容中没有“流量”,或许也减弱一些额外的、操心排播太短导致“曝光不够”的声音。
然而,纵然能够拿到7.4分这样不错的豆瓣分数,在过于紧凑的排播下,《摇滚狂花》的“舆论制造能力”,还是弱了些:站内最高热度定格在7600档,云合数据冲到过电视剧榜的第3,都算是不错的数据,但又觉得“差了点意思”。
有人认为,这已经是“12集”已经抵达的上限了,但两年前,观点还不是这样。当你搜索“国产剧 12集”这样的关键词,出现的文章也很容易出自2020年——彼时,正是爱奇艺“迷雾剧场”横空出世之时,当《隐秘的角落》、《沉默的真相》爆红,不少媒体和观众都为“12集剧”畅想未来。
在期盼中,结合“打击注水剧”等政策的新鲜出炉,“12集”成为现象似乎只是时间的问题。然而,两年过后,新鲜劲散去,“稀缺”光环褪去,12集国产剧的发展,从观感上就不如预期。
这有些遗憾,“12集”也似乎需要新一轮的支持。这种支持,当然不是简简单单呼吁观众的买单——这自然是终极目标,只是在通往这个答案的路上,一些问题需要去优先解决。
简单数学题
2018年,五元文化创始人、“弧光联盟”发起者五百找到爱奇艺首席内容官王晓晖,共同商讨“12集”事宜。分别代表着内容供应方和平台方的两边,形成了一个共识:12集这件事情到时候了,得做。
得做,也能做。不论是平台对内容的理解,以及商业层面的需求,抑或是内容生产者的能力,都已经到了这一步。
在迷雾剧场做成之前,五百最大的头衔是《白夜追凶》的制片人和《心理罪》的导演,他调侃自己是一个“一直致力于做12集”的人——“致力于做”,倒不是死板地限定集数,而是打心底认可“12集”身后所代表的一种逻辑:即,作为制作方、一定程度上依赖平台获得利润的“乙方”,在赚钱的同时要顾及甲方的利益,不去“竭泽而渔”。
说白了,当市场疯狂到非理性的时,不去赚非理性的那部分钱,当泡沫被戳破的时候,也就不会吃这部分的亏。当5部12集有3部赚钱就可以赚的时候,不去冒1部60集亏了就是亏了的风险,对平台和制作公司都是如此。
但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。在“剧集采购”模式之下,当单集的利润高到一定程度,卖方会倾向于做更长的剧,只要买方愿意买单,这是一道简单商业数学题。
而且,一些卖方在通过这样的模式赚到一笔之后,一般也不愿意轻易离场,利益会驱动他们做出下一笔“投资”,哪怕使用资本手段,也想着从中尽快获得最大化的收益;更何况,当发现了这是一比好生意之后,试图加入游戏的,已经不止是有制作能力的公司。
羊毛出在羊身上。现在人们知道,这样的模式需要买方无止境用“烧钱”支撑,且不可持续,但在当时,无论是不惜成本试图争夺用户的平台,还是各怀鬼胎的“制作商”们,几乎不可能听下劝说,就此停止。
于是,“资本寒冬”开始出现。被广泛提及的“资本搅乱文娱市场”,硬币的另一面是“文娱市场戏耍资本”,有人不懂被骗,有人装睡赚快钱。
分水岭就出现在2018年。这一年,会员收入在爱奇艺财报当中超越广告收入成为第一大收入来源;这一年,“王晓晖和五百”们,也推动了迷雾剧场的前身“奇悬疑剧场”在爱奇艺招商会上的亮相。
最早一批迷雾剧场的作品,很多也开始于这个时间节点。12集的时代,似乎就要来临。
“最正确的模式”
迷雾剧场的负责人、爱奇艺高级副总裁戴莹曾在不同场合表示,悬疑剧一直都是稀缺品。
与此对应,五元文化的一个鲜明特色,就是能做悬疑。而早期成员是从一些“微短剧计划”等互联网影视战略扶持中走出的“弧光联盟”,也算兼具实践经验与对国外先进悬疑剧生产力的研究。
虽然最后,迷雾剧场最出圈的《隐秘的角落》和《沉默的真相》都不是五元文化出品,有一丢丢尴尬,但能够提供及格线以上的“量”,五元文化也相当不错地完成了任务。
因为,对头一年的迷雾剧场而言,爱奇艺想要证明这种模式的有效性,既可以与体量相对较小的公司一起打造标杆精品,也需要与五元这样已经在某一品类相当成熟的公司合作,尝试打造迷雾剧场品牌的“血与肉”。
第一季最终成效不错。它也同时印证了,迷雾剧场的最大意义,其实并不是国产剧艺术成就天花板的抬高,而是某种问题的解决:如果12集的周期太短,用5部组合到一起,就可以形成一部“60集作品”的排播体量,构建的品牌效应,既可以促进招商,又可以拉来会员用户。
这是爱奇艺的如意算盘。在2020年夏秋迷雾剧场诞生之前,还刚好有《我是余欢水》这部题材完全不同、但同样是12集体量的“现代生活剧”稍稍打样,最终也取得了不错的效果。而供应方这一边,也是同一年,五元文化还可以把《白色月光》卖给优酷,后者试图用“她悬疑”在悬疑赛道上打出差异化。
这是国外已经总结出来的、一般性的创作规律,“如果讲不完,就讲第二季”。
从观众心理学上来看,12集对应着比较舒服的故事节奏;反过来,那些故事比较长、有IP延展性的美剧,往往是在微薄利润甚至放弃利润的前提下先拍第一季,如果成了,那么第二季的赚钱几乎就是必然。
也就是说,不论是短故事的一次性讲完,还是长故事的“试吃模式”,12集的节奏都有用武之地。
成长,还是“活着”
前途是光明的,道路是曲折的。如今,当我们搜索“国产剧 12集”,搜到的许多结果,都指向着2020年。
蓬勃信心的源头,当然不只是迷雾剧场,也正是在这一年,广电总局明确提出“电视剧网络剧拍摄制作提倡不超过40集,鼓励30集以内的剧集创作”,鼓励小体量剧集。
同年,湖南卫视、芒果TV台网联合推出了“季风剧场”,并最终在次年拿出了《我在他乡挺好的》这样的口碑佳作;欢娱在这一年做出了《双镜》,几番波折之后在次年上线B站,在站内也有不错的反响;柠萌影业也在这一年高调进军“12集短剧”,《生吞》(最终剧集名为《胆小鬼》,今年上线优酷)连续两年(2019、2020)占据了发布会的C位。
从可查询到的公开信息来看,2017年到2019年,备案的国产剧平均集数分别为39.76集、39.23集、38.01集,到2020年,这一数据快速下降至33.1集。
对国产剧而言,一个略显黑色幽默的事实是,经济周期、投资倾向都向好时所交的学费,在几年后除了一地鸡毛,并没有给行业真正带来太多有用的经验。等到平台对内容的理解终于跨过了某个门槛,疫情和经济周期的负面影响又偏偏来临,“活着”又成为了整个行业的主基调。
像五元这样有特色类型的创作型公司是少数,像柠萌这样愿意高调进军“12集”的头部公司,同样还是少数。
与这样的个例相比,“12集”其实恰恰是适合平台试水新题材的机会,也是新公司获得平台扶持、尝试用好的内容脱颖而出的机会。所以可以看到,在统计的2020年、2021年备案短剧当中,出现了许多新兴的公司,但问题就在于,当各个环节为缺钱而烦恼之时,这些新公司成为炮灰的概率,远大于成功的概率。
换句话说,12集虽少,但它的门槛与定义,依然是精品化的长视频剧集,甚至精品化要求比更长集数的剧集更高。只是在新的环境下,不论公司是大是小,可以接受“第一季不赚钱”的公司越来越少。五元可以通过做多部悬疑剧降低风险,柠萌用自己擅长的领域供给这部分的野心,小公司不能。
当小公司长不起来,“活着”而不是“成长”成为大主题,这对“12集”这个仍然属于创新探索的领域,就不是好的信号。让人略感欣慰的是,几大平台暂时没有因此放弃尝试,而且是用不同的方法去尝试,多尝试,总会有结果,哪怕会被骂。
“追剧”,还是“binge watching”
两个月前,优酷就遭到了一波吐槽。
《胆小鬼》质量尚可,但优酷在排播上的尝试是放慢更新速度,这招来了很多不满,还有观众追溯了柠萌的发布会,误以为“剧集本来是12集,被拉长到了16集”——似乎观众也都知道,拉长才能让平台利益最大化。
铺天盖地的催更声,还真不是“催更式营销”,编剧同时也是原著作者的郑执甚至在微博公开喊话“正经人谁家这么排播”,让优酷相当为难。
商业采买模式、行业的活力是一个方面,但对平台而言,以“12集”为代表的短剧集,最需要解决的眼前问题,仍然是排播。
而排播复杂程度,可能超过许多人的想象。
例如,以迷雾剧场为代表的“剧场运营”可能是一个模式,如果顺利还可以打造品牌,但如此,限定了题材是一方面,本身在年度、季度排播当中所占用的时间、多个制作方的利益分配又是另一个问题。
剧场之外,爱奇艺在《摇滚狂花》上尝试的的是限定主题(“拾光限定”),其实也有类似的初衷,只是暂时还没有显现出效果,过快的排播带来的热度损失,也的确肉眼可见。毕竟,2019年腾讯视频在《陈情令》上试水超前点播时,铺天盖地的骂声很多都不是舍不得花钱,而是更多的是“缩短排播时间,不利于热度的发酵”。
以《胆小鬼》为代表的,放慢更新速度也是一个模式,很难说这种模式没有受到国外电视剧“周更”的启发。然而,经验来看,国内观众同样不太愿意买账,很多声音认为,这样追剧太累,“情节都快忘了”。
况且,“他山之石”一定程度上可以作为参考,但不可能完全参考。
Netflix最初的崛起,一个重要的支撑概念就是“binge watching”(纵情观剧),这打破了诸多美式电视剧“每周播1集”的思维,而是真正做到了“让用户爽到”。然而,支撑这一模式的,不仅是Netflix一开始就用真金实银尽可能创造更多优质内容的动作,更有“非会员不可看”的底层逻辑。
相比之下,中国的长视频,在度过早期的内容差异化尝试之后,走出来的路,依然没有摆脱卫视排播的思维,免费+广告的模式也几乎不可能消失。
需要解决的问题,包括了观众的付费意识还需要更高,自然也包括了提供更多让观众愿意付费的内容,从当下长视频透露的数据看,为单一作品购买月卡、季卡的用户,仍然远远多于购买年卡的用户。说白了,不论是“binge watching”,还是一周播一集,内容的供应都还是第一位。
更何况,即便是Netflix,在2022年也开始思考“binge watching”模式的局限性,并试图通过学习Disney+、Prime Video在一些项目上的周播(其实就是“复古”),来拯救自己并不乐观的会员拉新数据,试图在竞争当中保持优势。目前,这种回归已经在综艺节目当中大规模实践,相当一部分剧集也已经在执行。
快了不行,慢了也不行。当营收比例更加向会员倾斜时,如何“伺候”好多元的观众品味,又能够在各种需求、乃至直接的要求当中做到尽可能的平衡,是一门不简单的学问。
鸡生蛋蛋生鸡不可考,但可以确定的是,有好的“12集”出来,观众就会在认可内容的情况下,进一步认可这种形式。目前看来,在此前没有接触过的题材上去做尝试是一种方法,在庞大的IP当中勇于多季排播,则是另一种方法。前者已经有《摇滚狂花》这种目前还不能说成功的尝试,后者则可以寄希望几大平台目前公布的几个IP当中,我们或许可以期待一些新的玩法。
为什么一定要强调“12集”?说白了,很多时候,越是庞大的项目,越接近“all in”的风险。在行业整体已经比以往更有工业体系、但偏偏又处在不太景气的周期时,少做“all in”的项目,或者将不得不“all in”的项目拆成更细水长流的模块,更明智,也更符合商业规律。
更何况,表面上的“小买卖”,未来指向的,甚至还可能是单集预算天花板的突破。至少在目前阶段,它既有利于平台的收支平衡,也有利于新势力的成长,这当然是一件有活力、有前瞻的事情。
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毒眸(ID:DomoreDumou),已获授权,版权归毒眸所有,未经许可不可转载或翻译。
文|廖艺舟编辑|赵普通来源:毒眸(ID:DomoreDumou)对一些“老二次元”们来说,今年10月10日是个特别的日子。《死神》(《BLEACH》在国内有多种…
文|张嘉琦编辑|张友发来源:毒眸(ID:DomoreDumou)在无人在意的角落,最近一个月播出的甜宠剧里,至少有五部都在玩时空穿越梗。像《想见你》和《开端》那…